本文轉自:重慶晨報
在醫學的眾多分支中,整形美容外科以其獨特的魅力和日益增長的社會需求,逐漸成為了現代醫學領域中的一顆璀璨明珠。近日,又拜讀了李世榮教授領銜主編的《中國整形美容外科史》后,讓我再次深感震撼與敬佩。這部書以其深厚的史料積累和嚴謹的學術態度,為我們全景式地展現了中國整形美容外科的發展歷程。它不僅是一部行業史,更是一部記敘無數醫學先驅智慧與努力的歷史長卷,是一部激發我們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的佳作。從科技史書的角度來看,這套著作的可貴之處在于:
史料翔實、填補空白
《中國整形美容外科史》作為國內首部系統反映中國整形美容外科發展歷程的學術專著,其最大的貢獻在于填補了該領域的歷史研究空白。書中詳細梳理了從1835年到2014年的180年間,中國整形美容外科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從優到強的發展脈絡。時間跨度之長、內容之豐富在同類書籍中實屬罕見。這不僅為后來的學者提供了寶貴的研究資料,也為行業內外人士了解整形美容外科的歷史演變提供了權威的參考。從這個意義上講,這部著作既是當代中國整形美容界同仁們對先行者和經歷過的歷程的小結,也給后人留下了可以借鑒的經驗與思路,承前啟后,功在千秋。
查清脈絡、更新歷史
書中不僅提到了早期中國整形外科的啟蒙,還詳細介紹了中國整形外科在戰爭時期的歷練與成長,以及燒傷整形、顯微外科技術等重要分支的發展。重要的是將中國整形外科的起點認知向前推進了61年,叩訪歷史能幫我們厘清國內整形外科發展的脈絡、傳承堅毅不屈的精神更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這是這部書的又一個突出貢獻。
人物事件、生動展現
除了對歷史的宏觀敘述,更難得的是書中還原了那些在歷史長河中默默奉獻的醫學先輩們的身影,使得整部書籍變得生動而具體。謝元甫、劉瑞恒等先驅者的事跡,讓我們看到了整形美容外科在中國的艱難起步;朱洪蔭、宋儒耀、張滌生、汪良能等奠基人的貢獻,則展示了學科逐漸走向專業化的過程,他們面對技術的局限、社會的誤解,甚至是戰爭的洗禮,依然堅持在整形外科領域深耕細作,為后人鋪平了道路。
權威性強、圖文嚴謹
本書的主編李世榮教授在整形美容領域具有極高的學術地位和影響力,其撰寫團隊匯集了國內最頂級的整形美容學科專家及學者,保障了書籍內容的專業性、權威性和詳實性。全書以尊重真實、客觀公正的著史原則為指導,確保了史料的真實性和準確性。書中近千幅珍貴的歷史圖片和詳盡的圖表,在賈樹蓉教授為核心的編輯團隊嚴格的甄選和核實下讓讀者能夠更加客觀地了解歷史原貌,增加了書籍的可讀性和可靠性。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整形美容外科史》還首次對港澳臺地區的整形美容外科發展史進行了梳理,并對行業中的民營機構對國內美容市場的培育和發展給予了關注和記敘。這一舉措不僅體現了編者對歷史的尊重和直面現實的精神,更彰顯了對我國整形外科行業全面發展的期待和憧憬。
當然,任何一部作品都有其局限性,《中國整形美容外科史》也不例外。由于篇幅所限,書中可能無法涵蓋整形外科領域的所有方面和細節。同時,由于部分歷史資料的缺失和解讀上的不可避免的角度差異,書中對于某些歷史事件的描述和解釋也可能存在一定的爭議和偏差。但是,這并不影響該書作為一部重要醫學史著作的地位和價值。相反,它對于推動整形美容外科的規范化、科學化和人性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同時,本書也為行業內外人士提供了一個了解和認識整形美容外科的窗口,有助于提升公眾對該行業的認知和接受度。
總之,《中國整形美容外科史》是整形外科領域的一部里程碑式著作,它讓我們看到了整形美容外科在中國的發展歷程和巨大潛力,也讓我們更加期待這個學科在未來的輝煌表現。作為一部集學術性、歷史性、文化性于一體的經典之作,《中國整形美容外科史》無疑將為整形美容外科的發展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文/高建華
作者簡介: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主任醫師,中國醫師協會美容與整形醫師分會第四屆會長,國務院學位評議組原成員,中華醫學會整形外科分會第五屆、第七屆副主任委員,中國整形美容協會副會長。
相關標簽: